考研招生简章是考生了解目标院校招生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校正陆续发布2018考研招生简章,新文道考研官网会在第一时间整理汇总发布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简章讯息,考生们敬请关注。下面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8考研招生简章,有意报考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参考阅读。
一.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由13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现代通信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纳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在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这三个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11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5个二级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含双聘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1人),博士生导师155名。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数字视频编码与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8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与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150的成功研制,80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应用,90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关系所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信息领域的人才,为我国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果斐然。多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有6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各类用人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系、所、实验室一览表:
系(专业方向) | 研究机构 | 下属单位 |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
软件研究所 | 软件工程研究室 系统软件与中间件实验室 人机交互与多媒体研究室 计算机系统与理论研究室 信息安全研究室 北京大学贝尔实验室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大-Intel新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挂靠) |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 | 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 北大-Intel软硬件协同设计实验室 |
|
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 计算机网络研究室 人工智能研究室 数据库研究室 长达电子商务实验室 |
|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数字媒体研究所 | 数字视频编码与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
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 | ||
电子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室 电路与系统实验室 |
现代通信研究所 |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卫星通信研究室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
|
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 冷原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研究室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室 原子钟研究室 超快光学研究室 |
|
微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 ULSI科学与技术所 | 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国家专项实验室 |
微电子机械系统所 |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
集成系统芯片所 | 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高科技重点实验室 | |
智能科学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 信息科学中心 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视感知研究室 听感知研究室 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研究室 感知机理研究室 |
二.现行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学风,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能够利用原理、方法和新技术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其理论、方法,并了解本专业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能够承担科学研究、工程课题以及高校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本学科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3.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4.身体健康。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共31学分,其中必修19学分,选修12学分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能够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技术和方法,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体健康。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
博士研究生——应修学分:共18学分,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6学分
若第一外国语非英语,则必须另外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系介绍
光辉历史造就高水平专业学科
1955年,北京大学建立计算数学专业,标志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北京大学的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与国内其他单位联合攻关全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并研制成功配套的国产大型操作系统。北京大学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行业,并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闻出版行业的技术变革,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工程等主要学科方向。本学科还建设有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软件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可信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教育部微处理器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关村网络与信息安全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科研体系。
近年来,本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丰收,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优秀导师荟萃之地,研究生创新成长沃土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均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在前两轮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70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教授2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7人,优青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本学科拥有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建)、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近五年,共承担5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科研经费5亿多元。近五年发表论文250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专著32.5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北京市科技三等奖1项和技术发明2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1项。在人才培养方面,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6人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本学科点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高素质、多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我们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围绕已有优势和战略必争的研究方向,经长期发展,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研究方向涵盖各个方面,并突出重点和特色。
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个体素质高、具有合作精神,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本学科的研究生无论选择哪个研究方向,都能获得一流导师的精心指导,从而为未来的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流成果涌现之处,研究生成长有力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在国际期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在国际一流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上百项,每年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达数千万元,参与制定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10余项。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在现代微处理器结构、优化编译、操作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芯片设计、VPU和GPU开发设计等方向深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支持16位/32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UniCore32、北大众志CPU系统芯片及配套系统软件,并设计开发64位超标量多核处理器UniCore-3。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方向,长期开展与网络及信息系统相关的研究,在搜索引擎、网络信息处理、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理论及应用、云存储、云计算与大数据、虚拟化技术、高效能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有丰富的积淀;在数据挖掘、数据库索引和查询技术,社会网络等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研究所开展了和大数据处理相关的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内存计算和图计算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
高能效计算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研发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系结构、无线网络、编译和系统级优化等方面与高性能、低能耗计算相关的新型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目前已拥有由一名千人计划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副研究员以及五名特聘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并聘任到包括美国UCLA、UCSD、PennState、MIT等高校的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目前已开展基于新型存储技术的高能效存储体系结构、高能效可重构逻辑/FPGA体系结构与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无线局域网、电子医疗、移动云计算、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方面的研究。
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在大型软件开发平台、软件中间件、构件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相关工具以及大型通用数据库等领域均取得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型软件开发平台为中国软件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软件中间件与大型通用数据库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制取得显著进展,程序理论的时态逻辑、协议验证和工作流描述方面做出了有影响的工作,其中近似算法和某些生物算法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性能安全网关、网络信息搜索与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国防和安全部门多个研究课题,为我国信息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理论验证和实验验证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科学验证手段,多通道人机交互理论、超大规模分布式复杂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基于GPU的仿真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和国防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软件服务工程技术及系统研制研究,包括物联网信息融合、智能数据处理、情境建模与推理、服务发现与组装、高可信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已取得了国内先进的研究成果,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学合作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语言信息处理方向,长期开展以中文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研制开发了语言核心基础资源——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被国内外研究机构和著名IT公司使用,转让使用许可权数百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语言处理工具和平台,为相关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开展视频编码和图像识别核心算法研究,成为本领域核心专利的重要产出中心,组织领导视频技术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引领基于生物视觉的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推进我国类脑计算发展;图形学在电子出版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高端彩色打印控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居国际领先;面向内容的海量信息处理,互联网信息处理及大型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获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成功应用;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自主友好的人机交互以及海量多媒体信息的智能处理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获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奖包括:
l2006年,“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06年,“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l2007年,“数字化视音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07年,“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l2007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l2008年,“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l2008年,“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北大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08年,“超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综合集成支撑平台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l2009年,“基于数字版权保护的电子图书出版及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09年,“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与国家标准制定”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
l2009年,“大规模数字图书与视频资源库建设和智能服务系统”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l2009年,“青鸟软件质量保证支撑工具体系”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
l2010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l2010年,“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10年,“跨安全域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10年,“数字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制定及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l2011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11年,“DNA计算机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l2011年,“面向多种终端的大型网络视频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l2011年,“国产中间件集成套件四方国件及其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l2011年,“一种数字内容按时间控制的版权保护方法及系统”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l2012年,“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l2012年,“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AVS与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l2012年,“可信软件资源生产与共享环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l2013年,“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l2013年,“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l2015年,“监控视频高效编码与智能分析技术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l2016年,“视觉特征紧凑表示方法及高性能图像搜索技术”获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l2016年,“基于变形敏感的软级联模型的视频拷贝检测方法及系统”,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根据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键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以及面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众多机遇,也是研究生们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学术保障。
过去是历史,是创造未来的坚实基础;未来是希望,是弘扬历史的雄伟构想。
欢迎有志于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学生们,报考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
你们的参与,是创造一流研究成果的鲜活力量!
你们的奋斗,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让我们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殿堂里,并肩战斗,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
电子学系介绍
电子学系共有6个专业,包括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博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原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58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中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的基础上建系,1996年改现名至今。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学系逐步形成了理、工科的有机结合,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科技进步奖、中国船舶公司科技进步奖、全国工业新产品奖、国防工办重大改进成果奖、国防工办科技成果进步奖等多项。早在“八五”期间卫星和无线通信实验室就完成了TDM/CDMAVSAT系统的设计定型,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同时,卫星和无线通信实验室研究的卫星通信系统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子科技科学技术特等奖。1997年我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实现了国内第一套建立在广州-深圳国家光纤干线上的波分复用光纤通信工程,开创了我国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的新纪元,随之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群体性突破。量子电子学专业的铷原子钟与光抽运铯原子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实现高质量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5年实现我国第一个原子激光,2008年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双路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信源监控实验,2009年研制成了世界上最快的物理真随机数发生器。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在纳米器件研究方面,制备出了基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CMOS和加法器等电子器件、发光二极管和光探测器等光电器件、及其光电集成器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维纳米材料原位加工、电学性能测量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成功地合成出了氧化钛纳米管、氧化锌纳米线等一系列一维纳米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多种纳米材料的结构、生长机理以及可控制备技术,发展了一系列纳米加工和测量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条、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4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先后培养了三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电子学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许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电子学系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电子学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历来深受社会欢迎,大部分研究生在毕业时均有多家知名接受单位。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毕业生受到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欢迎。部分博士毕业生已经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并担任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多人入选中组部拔尖人才和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北京大学百人计划。部分硕士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并为Harvard、Stanford、MIT等一流名校录取。本系毕业生还就职于世界各著名电子公司,如因特尔、贝尔实验室、思科、汤姆孙消费电子、华为等。
微纳电子学系
简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前身是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下由五所大学在北大联合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七十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块硅栅N沟道1KMOSDRAM,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自80年代以来,在微电子学家王阳元院士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微电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批准了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第一。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现拥有四个国家或部委重点实验室,即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原名软件固化)高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微电子科学技术工艺实验室拥有净化面积900平方米的4英寸亚微米集成电路超净工艺实验线,拥有各种先进的微电子加工及测试设备130余台套,可加工CMOS集成电路、超高速硅双极集成电路、CMOS/SOI集成电路和MEMS等。系统芯片(SOC)软硬件协同设计实验室面积约600m2,拥有2个11450服务器、70台先进的SUN工作站,150台微机,并配备了齐全的系统、逻辑、电路、器件、工艺以及MEMS等方面的最新EDA软件,如Cadence、Synopsys、MAGAMA、Ansys、Intellesuite等软件。
目前,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即微纳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ULSI)、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及其设计方法学、集成微纳系统(MEMS/NEMS)技术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这四个研究方向均是当前国际微电子学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1)微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ULSI):该方向主要面向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和工艺技术的需求,重点解决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以及集成技术领域的问题和难点。重点开展亚100纳米以下新结构半导体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半导体器件模型模拟、小尺寸MOS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新型微纳电子材料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2)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及其设计方法学:SOC将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紧密结合的优势,致力发展中国自主的系统集成芯片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学。重点开展面向数模混合集成电路、SOC设计方法学、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IP开发、MPW设计验证的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3)集成微纳系统(MEMS/NEMS)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微机电(MEMS)与纳机电(NEMS)器件及系统。集成微纳系统集成了微电子技术、力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命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重大经济增长点。该方向重点研究MEMS/NEMS设计技术、微纳制造技术、新型MEMS/NEMS器件、封装技术、相关处理电路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的器件和系统包括微型惯性器件、光MEMS、RFMEMS、微流控系统、生物MEMS以及新型NEMS器件等。
(4)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主要面向新一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需求,从事宽禁带器件及集成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宽禁带半导体微波器件及电路、开关器件、生物探测器、其它新型器件,以及辐射半导体探测器的结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器件物理和可靠性的研究。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在这四个研究培养方向上均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曾承担了近200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经过了30余年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若干代表性工作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引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在工艺技术和应用开发方面则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居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包括IEDM,VLSISymposium等顶级国际会议),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该学科点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
目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其中获得基金委创新团队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目前本学科点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35人,副教授20人,讲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目前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
该专业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聘请了萨支唐(Univ.ofFlorida杰出研究教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葛守仁(UCBerkeley)、胡正明(UCBerkeleyEECS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施敏(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高秉强(原HKUST工程院院长)、陈正豪(HKUST工程院院长)、朱剑豪(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丛京生(美国UCLA教授)、田之楠(美国UCDavis教授)、云维杰(美国DEI公司高级研究员)、马佐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一批国际著名高校的学者为兼职教授,还聘请了张汝京、俞滨(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赵阳(美国MEMSI公司总裁)、吴汉民(中芯国际)、季明华(中芯国际)等微电子产业界人士为兼职教授,并与Samsung、Motorola、Cadence、ADI等国际著名公司建立了4个联合实验室,保证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水平同步。
智能科学系介绍
智能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9月,前身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中心,由北大10个系所以学科交叉为目的在1986年组建,目前拥有《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科学系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机器视觉、机器听觉、智能信息处理和视听感知机理四个研究方向上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智能科学系坚持多学科交叉的传统,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问题研究,在机器感知与智能领域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智能感知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智能科学系已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点,加上原有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构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
智能科学系主要从事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领域的研究。在机器视觉领域开展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图像与视频压缩、生物特征识别、三维视觉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与人机互动等研究;在机器听觉领域开展机器听觉模型、语音信号处理和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在智能信息系统领域开展计算智能、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管理、知识挖掘和时空数据处理等研究,为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提供工具和环境;视觉与听觉的神经计算模型和心理生理基础研究主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索生物视觉与听觉的机理,为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上述方向中一些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性课题的研究,以期为实现实用的机器感知系统提供可靠的方法与技术,为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提供基础技术手段,并且在一些应用领域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思想与技术,为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的关键技术,指导实用产品的开发,推进成果转化进程。
智能科学系先后承担了上百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横向合作项目,项目经费累计超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子课题、科技部攀登计划专项子课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30多项。先后获得重要科技奖励20多项,其中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该项成果为基础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指纹技术产业;人工神经网络说话人识别新方法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入选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智能科学系现已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迟惠生教授、实验室主任查红彬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一大批年轻博士、副教授为科研骨干组成的学术团队。目前有教授/研究员(博导)18名,副教授9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新文道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8考研特训彩虹卡、考研一对一、秋季集训营等课程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备考指导,还会根据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欢迎广大考生了解咨询。
推荐阅读:★ 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简章
★ 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武汉新文道考研进行整理,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相关资讯,敬请关注新文道考研,我们将为同学们奉上全面完整的时下考研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