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 - 2020考研真题_历年考研真题_考研英语真题 - 武汉新文道考研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
考研动态| 考研常识| 考研报名| 招生简章 考研经验|考研分数|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备考
政治指导| 英语指导| 数学指导| 专业课 专硕指导| 考研大纲| 考研真题| 考研问答
新文道考研 > 考研考点 > 考研政治 > 政治真题 > 列表

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

头像 新文道考研

阅览数

时间2017-03-30 17:35:09

点击下方 加群领取考研学习资料
2022考研院校规划群:
2022考研院校规划群: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2010年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A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根本价值目标”这个提法在现有教材中没有使用,但抓住题干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与题肢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的明显关联,该题不难选对。B项是抽象人性论的观点;C项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正义者同盟”的主张;D项是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口号。

【必背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应试对策】本题目由于题干采用了非现行教材的提法,使得该题目从记忆型题目演变为理解型客观题。对此类没有直接背住的考题,可以通过两个方法去辅助我们进行正确的选择:其一,观察题干和题肢之间文字的关联性;其二,使用“排谬法”,即将选项中的错误选项排除掉。

2. 【答案】 C

【思路剖析】本题是疑问题。A、B两个选项本身是正确的说法,但明显与题干没有关系,可以排除。C、D两个选项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都是错误的提法。量变未必一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突破了度的范围,才会引起质变。如果改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则为正确说法。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可以同因异果,也可以异因同果,所以未必是 “有其因必有其果”。如果改为“有原因就有结果”,为正确说法。就学理而言,“坚持就是胜利”最直接体现的哲理,应该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必背考点】必然性与偶然性、肯定与否定、量变和质变、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应试对策】此类题目属于案例性客观题,题干中给一段话或者一个事例,让选择其中所包含的学理。这种题目难度比较大,属于能力型考题。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熟能生巧的积累过程。因此,千万不要把政治理论的学习归结为死记硬背,而采取临时突击的做法。

3. 【答案】D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案例型的考题,但相对简单,使用“排谬法”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出正确选择。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所以A项为错误;生态失衡是可以解决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明生态恶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所以B项不正确;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所以C不能选。

【必背考点】生产关系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应试对策】有的题目的题干虽然很长,但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最后一句。本题中应当抓住的要害是:“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而“警示”一定与认识、思想之类相关。

4. 【答案】 C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鉴于该提法在教材中广泛出现,所以可以将它界定为记忆型的考题。资本和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可以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不能;资本能够增殖的关键在于能够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因为劳动力的使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付给工人工资,购买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A项为错误;B项为正确说法,但与题干无关;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通过劳动再创造出来;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的,是生产资料的价值;所以D不正确。

【必背考点】货币、资本的含义;劳动力的特点。

【应试对策】熟练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本注意厘清其相互关系。

5. 【答案】 A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内容。从题干明确提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已经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这个矛盾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其主要含义是指生产力落后)”,这样就可以首先用排谬法去除B选项和C选项。在余下的A和D选项中又不难分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也就是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才能实现,因此生产力落后必然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必背考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概念是大多数考生都必背的,但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背后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必须记忆,一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主要是指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二是“生产力落后”将是这一矛盾长期的主要方面。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教材中明确表达的。

【应试对策】考生对于重要概念的记忆一定不能只是满足于表面概念的背诵,而要特别注意教材中对重要概念的解析。

6. 【答案】 D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内容。这里解题思路的关键是抓住“根本目的”来分析,A选项“增强综合国力”是重要目的而非“根本目的”;B选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发展的意义;C选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主要是方法、是途径而非目的。这样不难判断,只有D选项才是唯一正确的。

【必背考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试对策】在选择题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题干设问中的关键词,诸如“根本”、“核心”、“本质(实质)”等。对单项选择题的各备选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譬如,这里A、D都是目的,但显然D更大。

7. 【答案】 A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八章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一个命题的“核心”通常是指最能体现这一命题根本含义和价值取向的内容,譬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而教材中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表述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核心”这个词,但已经明确指出它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而通过对题肢的四个选项进行比较,C选项是根本错误的,B和D选项则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因而只有A选项是唯一正确的。

【必背考点】教材中关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念。

【应试对策】在记忆概念中,如果已经明确提示出诸如“核心”、“本质”等必须牢牢记住,如果没有明确提示,则把概念本身的关键词视为最重要的内容。

8. 【答案】 C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九章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这里主要是考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这里关键是要理解只有通过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把“公益性”作为关键词就可以首先排除A和D,再比较B和C,显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比“协调发展”要更直接,尤其C选项还强调“政府主导”,显然是正选。

【必背考点】党的重要文献如十七大报告、领导人重要讲话如胡锦涛国庆60周年讲话中的重要概念、新提法以及重要政策表述。

【应试对策】此类题目考生通常不容易对考点有明确记忆,因而主要应用排除法进行逐项比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部分通常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考题中常常出现党和政府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政策性表述,譬如怎样改善民生,如何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等,而考生则比较容易忽视这些具体内容,这是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

9. 【答案】 B

【思路剖析】本题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背景材料,考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答题中抓住“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中的关键词“最早”就可以了。

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

10. 【答案】 B

【思路剖析】毛泽东说过:“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道路的标志。故选项B正确。对本题选项做出选择应要注意关键词: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如“实现”了,就不会犯许多“左”倾错误,故A应排去。D项是明显的干扰项,C项是毛泽东的原话,但结合题干的材料以及以后的历史发展,应排除。

【必背考点】《中国近现史纲要》第九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应试对策】把握基本史实,结合基本理论,史论结合。

11. 【答案】 B

【思路剖析】题干含义强调“品格”(德)对于个人成才具有着比“才智”(才)更重要的作用,意在考查德与才之间的关系。A的含义是认为道、事(德)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B的含义是说“才”是用来成就、支撑“德”;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即以德御术。C仅仅强调礼(德)的重要性,没有表达出德才二者之间的关系。D仅仅涉及了智(才)。因此,B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绪论“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应试对策】本题出题的背景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道德、理想的片面认识。旨在考查德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御才是中国的传统观点,“又红又专”是党对其的现代表述,借爱因斯坦之口说出来以证明其普遍性。本题难度不大,爱因斯坦的意思直接明了强调德重于才。

12. 【答案】 C

【思路剖析】本题是书中原文,没有记住可以用排除法,可以首先排除BD。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传说共同的特征是屡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因此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应试对策】考查名言、警句、典故中的思想或道德是思想道德修养常见的出题形式,所以,复习中应该重视书中出现的例子,应试中不应过度分析,抓住其主旨就可以了。

13. 【答案】 B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其意义。

【必背考点】公民道德具体条目: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识记知识点。对于道德规范的记忆要做到三个层次:首先,要记住各领域道德规范的具体条目(如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其次,要记住道德条目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如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点;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等);第三,要能记住本条目下的名言警句,以备反向出题。

14. 【答案】 A

【思路剖析】16字方针虽然是法律内容,但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均有论述,而且后者比前者论述的更加详细篇幅更多。二者的区别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称16字为“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反映出学者们的认识并不统一,这会产生一些干扰。如果不过度思考这一点,则本题较容易选择。

【必背考点】宪法的基本原则。

【应试对策】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的前两句是董必武1956年在党的“八大”提出来的。邓小平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的完整内容。有法可依就要加快立法步伐,彻底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建立完备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需要的法律体系。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法律是太少了,成百件法律总要有的,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只是开端”。考研政治中有许多的提法是正确答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很深的政治渊源,而其他的提法虽然学理上并没有不妥,但是却不能作为正确答案。

15. 【答案】 D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按照考纲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考查为期12个月范围内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当然,什么叫“重大”,弹性很大,而且见仁见智。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对热点问题应当适当关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而且也是中外势力交锋中的焦点。

【必背考点】相关时事。

【应试对策】广泛狩猎,重点记忆。

16. 【答案】 D

【思路剖析】金融风暴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事件;南北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关系。通过胡锦涛的讲话将二者呈现出来,切中热点。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讲话,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如果没有直接记忆的话,可以抓住题干中“从根本上看”这几个字,进行推论。一果多因,ABC都是不同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必背考点】相关时事。

【应试对策】熟练记忆

二、多项选择题

17. 【答案】 ACD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意识的本质”。 ACD

显然是正确的。B项之所以不选,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新华字典》词条的修订,当然和词语含义的变化相关;但题目不是问词条变化的原因,而是问通过“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意识的特点。

【必背考点】意识的本质

【应试对策】认真审题非常重要。不要被题干中的干扰文字所忽悠,务必抓住题干中的所问内容。

18. 【答案】 CD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推动的结果: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用革命或者改革的方式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所以A不正确;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基础的改变,故而B不能选择。

【必背考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各动力的具体作用。

【应试对策】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9. 【答案】 ACD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局限性”。 资产阶级所宣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不平等是本质,平等是假象。所以B项是错误的。

【必背考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应试对策】要仔细审读选项的文字表达。如果将B项改为: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是资本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则可以选。“本质”是指根本的性质。

20. 【答案】 BCD

【思路剖析】本题是一道复合性的考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多个知识点,而且现实感很强。BCD三项比较容易看出是正确的。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的 ,而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A项错误。

【必背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应试对策】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站稳政治立场很重要。即使相关理论不熟悉,只要政治正确,也可以得分。

21. 【答案】 ABC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随时随地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所以选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所以选B;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所以选C。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主要是世界观、方法论而绝不是提供现成的模式,所以D选项为明显错项。

【必背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应试对策】一般在分析某个问题的原因时都比较多样,所以做此类题目主要采取排谬法,即找出有缺陷的选项予以排除。

22. 【答案】 ABD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部分的问题。这一考题的重点实际是考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因而应主要注意在各备选项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这样就不难分析出:A、B选项都已经直接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方向”的字样,当选;D选项虽然没有直接点出社会主义,但同学只有综合考虑我国的民主革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当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完成后当然应当及时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也应选。而C选项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应排除。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与条件。

【应试对策】与21题策略相同,主要应用排谬法。

23. 【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识记内容,为宪法所规定。选项分别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马克思主义,强调其理论上的合法性;是党带领人民奋斗成果,来之不易;符合民意和民益;顺应历史潮流。

【必背考点】我国的国家制度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应试对策】西方国家不断对外宣传其议会制、政党制、选举制的普世性,对我国的政治安全构成挑战,因此,深刻认识我国的国家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优越性有着重要意义,也将长期成为考查的重点。

24. 【答案】BCD

【思路剖析】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因此,A不能选。

【必背考点】我国的国家制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应试对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落实三个基本原则制定的基本政治制度,二者都是专有概念,不在一个层面上。

25. 【答案】 ACD

【思路剖析】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其主要依据有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历史文化传统。ACD三项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具体内容;B项本身是正确的,但属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与题干所问无关,所以不能选。

【必背考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要害是把握细节。

26. 【答案】 ABD

【思路剖析】本题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ABD三项均是教材的观点,资金人才的匮乏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与ABD三项相比不是主要原因。

【必背考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过程、意义及失败原因。

【应试对策】本题考的是与历史史实相关的基本理论范畴的问题。应试复习中应把握基本史实、基本理论及其评价。

27. 【答案】 ABCD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这里主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农村”、“武装斗争”与各选项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分析出正确答案。A选项主要说明了实行武装斗争的必然性,即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反革命的武装不可;BC则说明了为什么要以农村为主;D选项则说明了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所以ABCD全选。

【必背考点】中国革命道路的概念、内涵、依据、意义。

【应试对策】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一般只要对这一部分有比较全面的记忆和理解是不难答对的。

28. 【答案】 ABD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原则是: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因此,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人参加抗日,采取的方针和原则有:又联合又斗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因此,选项ABD正确。选项C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和平、战争两种可能并存的时局提出的方针。

【必背考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

【应试对策】对《近现代史》这门课而言,时间断非常重要。建议采取逻辑图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

29. 【答案】 ACD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第二条战线的目标是反蒋反国民党,其原因是,蒋介石国民党引起的。四个选择都是国民党方面的:ACD三项切合题意。答案为ACD。B项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利为什么错?这要了解基本史实: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这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起点,而这时国共内战还未爆发,因此B项错误。

【必背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应试对策】对重大历史事件起因、过程、结局及评价要理解性记忆。

30. 【答案】 ABCD

【思路剖析】四个选项表述为教材中的原文,都是正确观点,而且符合题干要求,皆为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之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应试对策】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主义成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本题内容应该在重点复习之列,只要注意到,本题难度并不大。

31. 【答案】 BD

【思路剖析】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这是宪法规定的,这里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是固定概念。AC具有很强的干扰性,但是,要明白: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成为政治问题,但却不是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必背考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应试对策】宪法是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过程中,有的学者就提出与其让同学们把所有的法律都学个概念不如只讲宪法(仿效有些西方国家的做法),这个提议虽然被否决,但宪法仍然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不要因为现实生活中宪法的可诉性差而忽视宪法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宪法的重要性、概括性、原则性非常适合出题,本次的考卷中宪法的内容有2道题(3分),以后仍然会是命题人关注的内容。

32. 【答案】 ABCD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考查的是“形势与政策”,是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内容的综合。

【必背考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应试对策】当年的中共中央全会是每年考研的必考内容,应当高度关注。

33. 【答案】 ABC

【思路剖析】本知识点是发散型考题。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的意义,没有直接的文件依据,需要考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所谓东亚是指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的地理位置是东南亚。所以D项错误。

【必背考点】相关时事背景,特别注意细节的差异。

【应试对策】要仔细审题,发现文字中包含的微小差异。

三、分析题

34.. 【答案】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3分)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4分)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3分)

【思路剖析】本考题沿袭了近年来命制哲学考题的一贯作风:根据一个故事,考查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原理。

【必背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应试对策】此类题目,题干不难懂,原理也不偏,要害在于将题干与原理联系起来。准确地说,是通过阅读题干,去锁定原理。这个工作,对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把握提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关联绑定。

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词之一是“错误”。所谓错误就是不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叫真理。由此推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应该是认识论中的。然后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进一步锁定。

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变成”,就是转化的意思。联系上一问题,可以锁定“错误与真理的关系”。但错误向真理的转化不是自动实现,必须通过人的实践。而具有较高认识和理论水平的人即“大师”,更能做好这种“转化”工作。

35. 【答案】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2)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2分)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分)

【思路剖析】本考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问题。通过认真审题,主要是两个考点:一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即意义;二是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考生只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答就能得分。

【必背考点】党的十七大关于改善民生的论述。

【应试对策】改善民生的问题,多数考生在复习时就已经注意到是重点内容,大都应该能够较好回答。第一个问题即使难以和标准答案完全吻合,只要能够结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观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就可以了。难点在第二个问题,必须要求考生对十七大报告这一部分相当熟悉,这也提示考生必须高度关注我们党的重大政策方针,而且基本上只能靠记忆。

36. 【答案】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并没有实现。(2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2)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思路剖析】本题是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一热点回顾历史的考题。中共十五大指出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胡锦涛说三次伟大革命。本题是很好得分的题。

第l问,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只要把握辛亥革命和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就可轻松作答,孙中山没完成的使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第2向,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这一问应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并联系六十年的成就。

【必背考点】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应试对策】联系当年社会热点,作为《中国近现史纲要》命题的切入点是一贯的命题套路。因此复习中不仅形势政策要把握,更要从形势政策的热点去联系各门课程。

37. 【答案】 (1)文明出行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2分)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分)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2分)

(2)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需要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4分)

【思路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本题的材料和问题联系并不密切,完全可以用应对问答题的方式直接作答。第一问“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在逻辑上是这样展开的:(1)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因此,(2)公共秩序就有了必要性;所以(3)要运用道德与法律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生活正常进行。提问明显要求突出道德与法律的作用以及各自不同特点。第二问,要点之间的逻辑并不是很清晰,生活化的语言反而不易记忆。可以根据道德修养的规律来作答:学习(学习和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立志(树立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的道德理想)——践行(克服自身不良习惯的诱惑,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包括特殊的践行——慎独)——反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守善改过,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这四个环节是循环往复没有终结的,所谓“苟日新,日日新,止于至善”

【必背考点】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道德与法律的作用以及区别。

【应试对策】受分值的限制,材料题一般要考察道德和法律两部分的内容,因此,公共生活、职业领域、家庭生活等领域牵涉到的道德与法律要结合起来,整体把握,这也是教材编写中专家一再强调的思路和本科教材的创新点。此外,道德和法律的养成将始终是重点,如果不能够背住书上的具体内容,可以记住道德修养的普遍规律,然后把具体材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放进去也可以。

38. 【答案】(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5分)

(2)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力”的竞争。创新,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5分)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隐知识点提问,即提问当中不出现要考查的知识点的名称。所以,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阅读材料去锁定考点。通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个关键词的解读,可以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而之所以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因为经济全球化。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中国制造”代表工业社会;“中国创造”代表信息社会。在世界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也必须与时俱进。

【必背考点】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

【应试对策】锁定考点,发散论述,利用材料。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武汉新文道考研进行整理,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相关资讯,敬请关注新文道考研,我们将为同学们奉上全面完整的时下考研相关资讯。

快给朋友分享吧!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系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hbxinwendao.com/beikao/2780.html

热门专题